西蒙·斯托尔佐夫(Simone Stolzoff )是美国作家、设计师和职场专家。曾就职于全球创新公司 IDEO 任设计主管,也是畅销书《足够好的工作》的作者。

对于生活中未知的可能,你是否能从容面对呢?是否也常常因为高估改变可能带来的风险,而忽视了潜在的机遇?

西蒙通过三个有效策略,阐述了面对不确定性时如何有效缓解的有效方法。

你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吗?

桌上摆着两个袋子,每个里面都装了100个球,有红的也有黑的。

其中一个袋子,你清楚地知道红球和黑球各占一半。

而另一个,你完全不知道红黑球的具体比例。现在,如果你从其中任意一个袋子里抽到一个红球,就能获得100美元奖金。你会选哪个袋子来碰运气呢?

我猜大多数人可能会选择那个心里有数的袋子。特别是当着别人的面做选择时,你八成更不愿意冒险去摸那个未知的袋子了。

这种偏好已知而非未知的倾向,心理学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模糊厌恶。这个概念最早是由丹尼尔·埃尔斯伯格(对,就是后来泄露五角大楼文件的那位)在1961年提出的。他发现,即使未知选项可能带来更好的结果,人们也更倾向于选择那些风险可以计算的选项

在现实中,面对不确定性时,模糊厌恶常常会阻碍我们去尝试新鲜事物,比如投资股市或者尝试创新的疗法。这看起来似乎挺理性的,毕竟与熟悉的魔鬼打交道总比面对未知要好吧。

但过度的模糊厌恶也可能让我们与许多机遇擦肩而过。

对一名领导者而言,关键就是要在风险难以估量时,仍然能当机立断。就像约会网站 OKCupid 的创始人山姆·亚甘所说:“判断一位高管能否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看TA如何应对模糊不清的局面。”

这让我想起大学二年级时的一段经历。

那是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模糊厌恶对人的影响有多大。

我的朋友们兴趣爱好很广泛,有搞城市研究的,有钻研历史的,还有玩经济学模型和写诗的。

但不知道为什么,最后很多人都去咨询公司和银行实习了。我就纳闷了:怎么这么多人愿意去给大企业当小螺丝钉呢?钱当然是一方面,但回想起来,我觉得他们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模糊的厌恶。

你看,在金融和咨询行业,一切都很明确:从实习生做起,慢慢爬到分析师、经理、总监,就跟在学校里一样,成功的标准很清晰,只要在既定框架内使劲就行了。

相比之下,去艺术圈或科技圈追梦,面对一片不确定的未来,年轻人还是会心里发怵的。所以很多同学就算心里明白,走那条看似安稳的路可能并非最佳选择,但还是不愿意脱离舒适区,去拥抱未知的可能性。

这种对已知风险的偏好,在商界更是屡见不鲜。

看看 Blockbuster 和黑莓的下场吧。当转型已成大势所趋,它们却因为恐惧未知而固守老路,最后被历史淘汰。

再看看一些领导者,他们明知身边有更合适的人才,却舍不得放弃那些已经合作多年的老员工。还有那些小职员们,宁愿躺在“失败者的安乐窝”,哪怕去开创新事物能带来更丰厚的个人发展和经济回报,他们也不愿尝试。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正视模糊,就有机会把恐惧和怀疑转化为创新的燃料。

下面我就分享三个策略,帮助大家学会更淡定从容地面对未知。

策略一:树立确定性锚点

在《不确定性》一书中,乔纳森·菲尔兹建议我们给自己设立几个“确定性锚点”。

当你感觉在茫茫人海里找不到方向时,这些锚点就像灯塔一样,给你的生活提供一些可靠的支点。有了这些锚点,你才能更坦然地接受生活中的未知。

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例子,是传奇编舞家特威拉·撒普。

不管外界如何变幻,她每天都严格遵循同样的作息:早上5点半起床,坐车去健身房,找同一个教练训练,洗澡,吃三个煮鸡蛋配咖啡,打一小时电话,在工作室工作两小时,带舞团排练,回家吃晚饭,看几个小时的书,然后准时上床睡觉。

撒普把自己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归功于这种高度规律的生活方式。

对领导者来说,确定性锚点对于缓解团队面对变数时的焦虑,也有奇效。举个例子,如果公司正值经济寒冬,或是在疫情阴霾下制定复工政策,你就可以跟团队约定一个例行的周报制度。

即便你暂时给不出所有的答案,这种有规律的沟通和分享,也能给大家一些心理支撑。

策略二:想象积极的可能性

之所以我们很难坦然面对模糊,部分原因是人类的大脑天生更关注负面结果。

还是拿红黑球的例子说吧。如果给你一个装有已知比例红黑球的袋子,和另一个装有未知比例红黑球的袋子,你很可能下意识地认为,第二个袋子里抽到红球的概率肯定比50%要低。

其实未必啊,搞不好人家红球占了大多数呢。可见我们往往会高估改变可能带来的风险,却忽视了它潜在的机遇。

从很多方面来说,创业者的工作就是要点燃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想象。

不管你是在带领公司开疆拓土,还是在为自己的事业做决策,不妨试试心理学家口中的“认知重评”大法,来对抗那些对未知的焦虑。

所谓认知重评,说白了就是换个角度想问题。没错,虽然我们无法掌控未来,但至少可以掌控自己看待未知的视角啊。

就拿蒂姆·费里斯的“恐惧清单”练习来说吧。

列出你面对一个决定时,脑海中闪过的各种忧虑:如果行不通怎么办?公司会因此破产吗?万一那个未知的袋子里红球更少怎么办?把这些恐惧一一写下来,然后再客观评估每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有多大,最坏的结果能承受,以及不迈出这一步的机会成本。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脑补的那些悲惨下场,其实根本不太可能发生。

这样,是不是就没那么害怕了呢?

当然,除了设想最坏的结果,更要敢于畅想美好的可能性。

如果一切都成了,生活会有怎样的改变?即便没达到预期,至少这个过程中我能学到些什么?

要知道,在通往创新的路上,恐惧和怀疑不过是领路的里程碑。只要你始终对未来敞开胸怀,终会抵达远方。

策略三:在迷雾中前行

我在 IDEO 工作的时候,和同事们常常用一个比喻,来形容我们和客户的合作:创新咨询,就像是和客户一起坐在小船上,乘风破浪,驶向大海。

茫茫雾海里,谁也看不清前方,更不知终点在哪。但作为领航人,我们要坚信,只要不断举帆前行,总有一天会到达理想的彼岸。

有研究表明,对不确定未来的等待,给人带来的痛苦常常超过负面结果本身

就拿乳腺癌患者来说,在做完活检等待结果的那段日子里,她们的痛苦指数甚至超过了后来被确诊的时刻,可见未知的折磨有多大。

据这项研究的负责人凯特·斯威尼博士说,化解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做点什么,全情投入到一些能让自己忘我的事情中去

简而言之,行动,就是对抗未知恐惧的良药。

朋友们,对模糊的回避,阻碍了太多人去探索非传统的道路,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让我们一起学会在迷雾中前行,去拥抱创新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只要敢于不断尝试,生活的变数再多,我们也能泰然处之。

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吧,前路光明!

本文由新个体编辑部翻译自:every.to/p/how-to-deal-with-uncertainty


如果你在「个体创业启动和加速、AI应用于创作和工作、职业发展、行动效率提升」有困惑和问题,想寻找解决方案,可以预约张轩铭老师的教练咨询服务。

预约链接👉coach.xinget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