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西·罗森格伦(Casey Rosengren)是纽约的一名创始人兼高管教练。

在为生计而工作和追求内心真正热爱的事业之间,我们常常左右徘徊,试图找到寻找平衡。凯西根据自己多年的经历与观察,详细分析了赚钱、理想如何平衡的方法策略。无论你选择哪种道路,都要警惕一些常见的陷阱。

你一年的生命值多少钱?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在为生计而工作和追求内心真正热爱的事业之间寻求平衡。

即便是以自己的爱好为职业的人,也难免要考虑金钱因素。就连世界著名足球运动员梅西也不例外。他靠踢球赚取高额薪金,但同时也需要花时间拍摄一些商业广告。

梅西的新鸡肉汉堡广告

你觉得梅西真的热爱鸡肉或美国连锁餐厅吗?我猜未必。但即使在巴萨年薪超过1亿美元的情况下,梅西仍选择花时间与Hard Rock Cafe签下为期5年的合同。

从财务角度看,这可能是个明智之举。运动员作为金字招牌的窗口期十分短暂,之后赚钱能力会大不如前。但考虑到梅西职业生涯总收入超10亿美元,年老之时,他会怎么看待这些商业代言呢?

梅西一年的生命值多少钱?

你的呢?

这是我过去十年一直在思考的核心问题:创业路上,如何在金钱与意义之间取得平衡?我发现,人们主要有三种典型做法:

  • 推迟梦想,先赚钱再说

  • 用双重身份同时追求金钱和理想

  • 把赚钱和有意义的事业整合到一起

在这三条路上,我既目睹了成功,也见证了失败。我自己在不同时期也都尝试过,也在辅导创业者时帮助他们权衡利弊。

那么,一个人该如何抉择呢?

这篇文章将探讨每种策略的优劣,教你如何审慎地思考这个问题,选择真正想要的人生道路。

模式一:推迟梦想,先赚够再说

“推迟生活计划”这个说法,是风险投资人兰迪·科米萨尔在《僧侣与骗子》一书中提出的。它指的是,先去做能多赚钱的工作,攒够了钱,再去追求内心的梦想。

山姆·奥特曼在最近一期《YC创业课》播客中说:

我毕生的理想是造火箭,所以我要用加密对冲基金在未来几年赚它个1亿美元,这样就再也不用为钱发愁了。然后我就可以开开心心地造火箭去。

这种策略的成功案例之一,是我的朋友布莱克。他是2010年代在硅谷多家初创公司担任早期工程师。他效力的每家公司后来都成了独角兽,十年程序员薪水加上两次IPO,让他30出头就财务自由,从此想干嘛干嘛。

但你不一定非得在科技圈工作,这招才管用。我另一个朋友道格拉斯,年薪3.6万美元,40多岁就退休了。他生活简朴,投资得当,现在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写作、思考和心灵引导事业。

推迟梦想这条路要想走通,关键是:

  • 在高成功概率的赚钱路子上下注
  • 开销相对收入要足够低
  • 能忍受把理想压箱底一阵子

**最容易掉进的坑,是生活方式的膨胀。**赚得多了,胃口也大了,该花的一个没少。这就是为什么年入25万美元的美国人,三分之一还是入不敷出。

追求高风险的赚钱路子,也可能适得其反。把创业当成实现远大理想的跳板,结果可能在一个没有回报的项目上白白耗费多年光阴。如果你在乎的主要是短期现金流,去大厂或华尔街可能是更好的选择。我就认识好几位创业多年、没有退出迹象的创始人转行去搞金融了。

推迟梦想还有个挑战是,就算你达到了理想的财富水平,工作可能已经占据了你全部的生活。等真有机会全身心追寻内心所向时,你都快把最初的自己给忘了。正如兰迪·科米萨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所说:

侥幸熬出头的人可能会感觉茫然失措。他们要么从一开始就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要么是为了金钱耗费了太多时间精力,以至于一旦失去它,就彻底迷失了自我。

最后,推迟梦想最大的隐患是,你可能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多时间。我一个朋友的朋友30多岁就被查出喉癌晚期,生命只剩下一年。

模式二:用双重身份同时追求金钱和理想

推迟梦想的做法是依次解决金钱和意义,而双重身份则是同时兼顾。具体来说,就是选择用部分时间赚钱谋生,剩下时间以爱好或副业的形式,追求心中的理想

作家兼创业者德里克·西弗斯推崇这条路。他说,他认识的最快乐的人,往往拥有一份稳定的日常工作,业余时间从事艺术创作。用他的话说就是:“为爱做点事,为钱做点事。别指望一桩事就能让你的人生圆满。”

一个知名的例子是作家伊丽莎白·吉尔伯特。她前三部小说问世时,都靠当服务生赚钱度日,直到《美食、祈祷和恋爱》大卖,才开始全职写作。她在后来的《创意的勇气》一书中谈到了这个选择:

对你的创造力大喊“你得帮我赚钱!”就像对着一只猫狂吼,它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你只会把它吓跑,我之所以坚持日常工作那么久,就是想让创作自由无拘无束,我成了自己的金主。

这就是双重身份的意义所在,用一部分时间赚钱,腾出另一部分时间做真正在乎的事。

理想的双重身份状态,通常有这些特征:

  • 下了班就彻底不想工作的工作
  • 收入来源稳定
  • 一有机会就全情投入自己的创作

我在双重身份道路上最常见的陷阱,是本职工作榨干了你的时间精力,下班后根本没精力搞创作了

我刚开始做咨询时就是这样。原本打算兼职干,其他时间写作和搞点有意思的项目。但咨询界是个大起大落的买方市场,机会来了不抓住就没了。结果接了太多活,不得不雇人,然后就变成整天忙着经营咨询公司,哪有时间做最初想做的事。

这不是说做咨询就跟双重身份格格不入。关键还是要围绕双重身份这个目标来设计你的工作方式,例如签订固定期限合同,简化服务内容,这样就可以避免业余时间也被工作占据。

双重身份的另一个陷阱是,机会来临时,你不愿意冒险全身心投入到内心渴望的事业中。诗人大卫·怀特把这种状态比作"在葡萄藤上慢慢腐烂"。

有时候,双重身份反而成了逃避的托词,让你因为害怕全力以赴,而对真正想做的事情投入不足。对我而言,做咨询的第二年我就意识到,再这么干十年也实现不了远大理想。

当机会出现时,无论是你的事业开始有了起色,还是攒够了钱可以歇一阵子,你需要鼓起勇气,毫无保留地扑向内心的呼唤,看它会把你引向何方。

模式三:把追求金钱和意义整合到一起

整合之道的奥秘在于,找到一种把喜欢做的事情变成可商业变现的模式。俗话说得好,"选择一份你热爱的职业,劳碌半生也不会感到工作的苦闷。"

前两种方式把金钱和意义的追求分置在不同时间和项目中,而整合则试图在同一件事上同时兼顾二者,在金钱和意义之间寻求微妙平衡。

成功整合的一个例子是我的朋友妮可。她起初只是为了好玩,画一些关于气候变化的水彩画,发到社交媒体上。结果她的作品意外走红,四个月后,她决定辞掉工作,全职投身艺术创作。现在,卖周边和接商业项目,就能覆盖她的开销。

下图是她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妮可的水彩画作品

创业圈里一个整合的例子是SafetyWing。这家YC公司融资5000万美元,他们的核心业务是面向数字游民的保险,同时还投资登月计划、推出无国界护照等。这些看似跑题的项目,却为公司赢得了大量关注,吸引了一流人才。

整合策略要想奏效,通常有赖于:

  • 外界愿意为你在乎的事情埋单(如一些把心理咨询视为神圣使命的治疗师)
  • 创造两个互相促进的工作流:一个赚钱,一个追求意义

后一种情况有点像双重身份,只不过在整合模式下,谋生手段和心之所向是相辅相成的。对妮可而言,人们通过她的艺术作品找到她,然后付钱请她画画。

**整合的一个常见陷阱,就是我说的“面包店陷阱”。**比如有个人爱烤馅饼,然后决定开一家面包店。经营一年后才发现,所有时间都花在记账、管员工、拉生意上,根本没空享受烘焙的乐趣了。

这就是我当年经营Hacker Paradise时的写照。我创办这家公司,就是因为热爱旅行,觉得边旅行边工作简直人生巅峰。结果每天忙得不可开交,整天操心后勤和账单。2015年我们在巴塞罗那待了一个月,我一次都没去成海滩。

另一个陷阱是,在真正搞清楚什么让你有意义感之前,就急于把赚钱和追求意义揉到一起。这样很容易在金钱的诱惑下背离初心。一些接受我指导的创业者就跟我吐槽:

我创办X公司是因为对它充满热情。结果市场反响平平。我们先是转做 Y,后来又改做Z。虽然Z似乎可以盈利,但已经完全偏离了最初吸引我进入这个行业的东西,因此我最终选择离开。

当金钱牵着你往一个方向走,内心的价值取向却指引你走向另一个方向时,坚守本心谈何容易。就像在狂风中点火,你得悉心呵护最初的火苗,直到它成长为熊熊烈焰,才能抵御风吹雨打。

整合之路也如此:要有极为清晰坚定的认知,知道什么对你而言最为重要,才能在金钱名利的诱惑前岿然不动。一旦成功,回报自然无与伦比:毕生从事热爱的事业,这种满足感和成就感难以言表。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

在人生中平衡金钱和意义,是一个高度个人化的问题,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每种方式都有优点、缺点和潜在陷阱。

如果你钟爱的领域比较容易商业化,整合之路可能会简单些。但如果你的理想更难直接变现,如搞艺术、社区建设或公益事业,可能还是要另辟蹊径。

对我而言,退出上一家创业公司后,我发现自己对这个问题最感兴趣:**在一个日益世俗化的世界里,人们如何获得意义感和归属感。**我写了一段时间的文章,最后在这个方向上启动了一个项目。

由于非营利组织更适合开展这项事业,我选择了双重身份的路子。如今靠教书和写作谋生,这种模式与我的价值观很契合。同时也能挤出时间做一些虽然挣不到钱,但我很看重的项目。

不过这是我的选择,不见得适合所有人。无论你走哪条路,关键是要深思熟虑,然后全力以赴。

如果你要推迟梦想,就在高成功率的赚钱路子上下注。如果你要用双重身份,确保真能划出时间搞创作。如果你要整合,别让金钱的诱惑淹没了内心的声音。

归根结底,只有你自己才能判断,在这个至关重要的抉择上,是否无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