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轻作家独自伏案疾书。这是小张,一位满怀作家梦想的中学老师。本以为每天晚上回到家后可以专注创作,不料现实与理想渐行渐远。

起初,他信心满满地给自己设定了每天写满10页的小目标,然而事与愿违,每天下来只能勉强完成2-3页。看着与预期越来越大的落差,小张渐渐失去斗志,开始逃避写作。日子一天天过,小说梦却遥遥无期,他觉得自己就像一个骗子,动了放弃的念头。

小张心目中有一个"真作家"的理想形象:他们应该笔耕不辍,灵感泉涌,永远与消遣无缘。以这样严苛的标准要求自己,小张自然对作品难以满意,处处都是缺陷和不足。他开始贬低自我,否定作品,陷入"我写的都是垃圾"的消极循环。这种苛求源于小张的完美主义倾向,它像一副枷锁,让他在障碍面前裹足不前。

当小张尝试放下笔、放过自己时,他察觉到内心深处的恐惧。他害怕自己才华不足,无法投入足够精力,最终难以实现成为小说家的理想。"每天10页"的小目标没完成,他就担心这预示着大目标也会落空。这份恐惧化作挥之不去的自我怀疑,构成了恶性循环:对失败的担忧加剧了自我怀疑,而怀疑又反过来催生更多恐惧。

为了跳出怀疑的泥沼,小张尝试以开导学生的心态来鼓励自己。他设身处地想象,如果学生也有类似的困扰向他诉苦,自己会如何回应?

他意识到,对学生自己绝不会吝啬鼓励与宽慰。相反,他会安抚学生挫折是常事,不等于未来就没机会;他会列举文学史上的先例,证明许多大作家起初也曾艰难摸索;他会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相信积跬步以至千里。那么,为何不也这样善待自己呢?

在反思中,小张意识到"每天10页"的要求过于理想化,难以兼顾教学与创作。他审慎地调整了目标:改为每周写满10页。这个新承诺更贴近实际,为全职教师的他留出了缓冲空间。虽然进度放缓了,但胜在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带着调整后的期许,小张重新拾起笔杆,在每周碎片时间中收集灵感、锤炼文字。尽管不似最初设想的那般神速,但他知道,只要笃定前行,终会抵达理想的彼岸。

从小张的故事中,我们看到许多创作者共同的困境:对"真作家"的想象和过于严苛的自我要求,往往成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对失败的恐惧化作挥之不去的自我怀疑,腐蚀斗志,令人止步不前。

而跳出泥潭的关键,在于换一种视角审视自我。试想优秀的师长会如何开导自己,用善意与宽容的目光看待眼前的困顿;同时切忌好高骛远,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目标。

创作是一场漫长旅程,放下过度苛求,发展与写作的轻松关系,满怀自信地迈出每一步,写下每一个字。

References:《自控力》,作者凯利·麦格尼格尔